深层矛盾不在供应 香港“10+2”楼市新政未必显效
9月2日,周日。楼市如火如荼,香港特区政府上周推出十项新的房屋措施,冀为楼市降温。观乎五短(期)、五中(期)连同研究长远房屋发展策略和港人港地两项长期措施,"十加二"中短长俱备,惟万法归宗,无非针对住宅供应下药,以满足港人对住房的需求。从回应市民置业困难出发,新措施聊胜于无,但从供求着手,真的足以解决香港楼市的深层次矛盾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周末期间,老毕查阅了回归前后跟香港楼市相关的统计,经整理后,有助从多角度探讨楼市问题,今天且提出与读者研究。
重温"八万五"政策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港英政府在正式踏入过渡期的1984年至香港主权回归中国的1997年,每年最多只能卖地50公顷。在供应受到严格限制下,香港楼价于过渡期尤其回归前二三年大升。董建华上台后,深信增加供应乃稳定楼市有利民生的德政,遂提出每年供应8.5万个新住宅单位(公私营房屋合计),即所谓的"八万五"政策。然而,新政尚未有机会付诸行动,香港楼市已爆煲。
在这点上,值得注意的有两件事:第一,董氏上台跟亚洲金融风暴同一时间发生,金融危机和科网热潮瞬间幻灭,令香港经济于不足三年内受到两次沉重打击。楼市一泻如注,挨足六年始翻身,罪魁祸首是不是"八万五",答案应该很清楚;第二,每年供应8.5万个单位的计划虽从未正式推行,但由差饷物业估价署资料可见【图1】,香港私营房屋供应在董治时代确实明显增加。1997年,私宅落成量为1.47万个,1999至2004六年间每年落成量皆逾2万个,其中1999和2002两年私宅新供应更在3万个以上。换句话说,住宅供应虽从未接近"八万五"的目标,惟单以私宅落成量而论,董氏整个任期内,房屋供应跟1997年前相比的确大增。
港府于2003年起全面退出房屋市场,同年起私人住宅落成量亦逐年下降。2005年私宅新供应跌穿2万个,其后每况愈下,2010年虽回升至1.3405 万个,创出四年新高,但去年又回落至1万个以下。换句话说,就像有没有"八万五",楼市泡沫皆难逃一爆,政府于楼市一沉六年后收紧供应,并非楼市否极泰来的关键因素。
香港经济在自由行、CEPA带动下复苏;加上人民币汇改引发资金涌入中港,促成流动性过剩,
才是香港楼市告别六年困境,并随非典疫情消退重踏升轨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回归后住宅供应在通缩肆虐经济疲弱下增加、房屋落成量于经济复苏热钱四窜下缩减,两者都会对本就存在的楼市趋势(升跌皆然)推波助澜,但供应本身并非楼市荣辱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