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成交量价涨幅连续3月回落

土地新华网2018-12-19 09:58:35

  新华社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郑钧天)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8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全国土地交易量价增速连续3个月回落,房地产企业拿地日趋理性。

  数据显示,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14.3%,土地成交价款增长20.2%,增速双双连续3个月回落。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分析称,四季度以来,随着土地供应的增多,低溢价乃至底价成交渐成常态,土地流拍数量也明显增多。2018年11月,全国300个城市住宅类用地平均溢价率为7%,较去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

  “目前公开市场上,土地出让价格已处于高位。调控之下,房地产市场已明显降温、购房者回归理性,市场供应不减,销售难度将持续提升。原来开发商囤地坐等升值,等房价大涨后出售套现的盈利模式已经玩不转了。”旭辉控股董事长林中认为。

  事实上,当前市场上已出现了不少拿了高价地“赔本赚吆喝”的项目。2016年领衔房价上涨的厦门,如今商品房价格量价齐跌。在位于厦门市翔安区的某大型房企开发的新楼盘,售楼人员告诉记者,“该楼盘2016年拿地,去配建后的楼面价是37512元/平方米,现在高层95平方米公寓售价36000元/平方米。市场观望气氛浓厚,现在售房就是在赔本赚吆喝,预计每套赔100万元,整个楼盘将亏损5亿元。”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开发商也不敢轻言拿地,在投资前会更加审慎地做好前期市场调查和产品定位。”一位房企主管透露。

  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表示,目前房企利润空间难以把握。“过去,房地产企业获取土地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在土地市场上通过竞拍的方式拿地。但目前来看,大型房企多采用并购的方式拿地。”

  此外,还有一些房企通过整合资源、降低拿地的综合成本。沪苏龙湖负责人认为,通过发展地方政府所鼓励的养老、产城融合等创新业务,帮助当地拓展新兴产业空间,提升其综合配套能级可降低获取土地资源的总成本。

  克而瑞战略顾问中心总经理高晓伟认为,“通过打造产业或医养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拿地价格;但是产业、医养项目不可能通过传统的销售回款方式获取利润。开发商必须通过综合运作和后期良好运营,减轻持有项目的沉淀成本,并使其持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