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公租房 建好管好住好

政策人民日报2014-04-01 11:16:38
提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对公租房的申请条件、运营监管、退出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并将公租房作为重点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来,首次出台全国层面的公租房管理办法。

【新闻背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对公租房的申请条件、运营监管、退出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并将公租房作为重点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来,首次出台全国层面的公租房管理办法。

《办法》对公租房的租金标准、准入门槛、退出机制等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北京等一些城市已经出台了地方性的公租房管理办法,尽管住建部政策的出台显得有点慢,但对很多尚未出台明确公租房管理办法的中小城市而言,能起到较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核心观点】

降低准入门槛,有利于公租房的供应和需求更好地匹配,使有限的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从长远看,放宽甚至取消公租房的户籍限制,是大势所趋。

公租房的大规模建设和规范建设,一方面能够拉低区域租赁均价,有助于市场租金回调;同时,也能分流部分住房需求,有助于引导公众形成先租后买的住房消费观。

《办法》对公租房的退出机制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有助于改善各地普遍面临的公租房退出难。但政策的执行到位,仍是公租房能否发挥设想作用的关键。  

一 问 户籍限制为何放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2日公布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提出,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申请人在本地无住房或者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申请人的收入、财产低于规定标准;申请人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在本地稳定就业达到规定年限。

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放宽了户籍限制。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

目前,北京、重庆等地已经提出放宽公租房的户籍限制,非本地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要有稳定就业,就能申请。大多数城市做出这样的规定,说明放宽甚至取消公租房的户籍限制,是大势所趋。

去年起,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以公租房为重点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城镇化发展,新就业的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群体越来越大,还有一部分不符合分配廉租住房的居民有阶段性的住房需求,公共租赁住房正是为了满足这类需求。

这就决定了公租房的覆盖群体比较宽,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城市大学生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都是公租房的保障对象。如果对公租房申请对象设定户籍门槛,只有本地户籍居民能申请,就不可能实现这么宽的覆盖范围。

可是,放宽了户籍限制,会不会导致公租房目前的建设和供应规模供不应求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似乎证明这样的担忧并无必要。

现在不少城市新建的公租房进入分配阶段,出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现象——公租房有这么多优点,但在一些城市建成后却分配不出去,申请的家庭不是很踊跃。这除了和公租房的位置比较偏远有关,另一个原因就是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尤其是户籍门槛。

一般来说,本地居民即使没有住房,也一直较为稳定地租住,对公租房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但受制于户籍门槛,真正急需公租房的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没法租。于是形成了公租房建了租不出去,真正想租的人却租不到的尴尬局面。

降低门槛,有利于公租房的供应和需求更好地匹配,使有限的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