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住宅户型演变史:从“大卧小厅”到“大厅小卧”

聚焦大河报2015-07-01 09:35:40

  十几户人家共同居住的大杂院、30多平方米没有客厅的两居、除了一个蹲坑就再无摆放余地的洗手间……这是很多老郑州居民对“户型”这个字眼最早的认识。而从1993年商品房改革探索之时计,到2015年短短20余年时间里,复式、LOFT、超小户型、N+1、上下叠、四居三卫……各种推陈出新的户型变革影响着人们的购买行为,也让人们在户型不断升级当中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

  【房改时代】户型概念出现,遍地“大卧小厅”

  上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住房的目标是“一人一张床”,户型为合住型(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到了六七十年代,典型户型为居住型(每户一至二室),房间以睡眠功能为主;七八十年代为房厅型,走廊扩大为小房厅,家庭起居活动仍在卧室;90年代为起居型,居寝分离,起居室作为家庭团聚、娱乐、用餐等功能的活动场所独立出来。

  上世纪90年代初,郑州市各个单位都开始推行房改房,让住户拥有部分产权。进入市场交易的话,大约是每平方米600元,优先卖给本单位员工。这个时期,人们对居住条件有了懵懂的意识。

  伴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深圳、广州等沿海地带传来先进的居住理念,条件较好的单位在新建住宅时引入了套型的概念,有了客厅和卧室的区分,当时的户型多是两室一厅。

  当时在中原工学院工作的张先生,就拥有了一套65平方米的住房。他清晰地记得,那是个两室一厅,客厅没有窗户,面积和卧室差不多大,都是14平方米。“当时的人们认为卧室是最重要的,因此卧室的采光都很好,面积也比较大”。

  【商品房发端】客厅变大了变亮了

  房改房无法满足所有渴望改善居住条件的人,比如那些靠做生意致富的人。1998年前后,商品房进入人们的视线。当时负责开发商品房的多是一些国资背景的企业。最早的商品房住宅小区有台胞小区和科技绿苑等。

  由于当时对容积率的控制还不太严格,所以那时多是多层、户型面积偏大、大进深。那时位于桐柏路北段的一个小区把进深做到了十五六米。

  这时候,户型上一个最大的变化出现在客厅。1986年国家计委颁布的《住宅建设设计规范》中,没有规定住宅必须有厅,到1999年建设部修订的《住宅建设设计规范》才明确提出“每套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同时还提高了房间使用最小面积标准。因此,这个时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客厅,明亮、通透、宽大,“大卧小厅”逐渐向“大厅小卧”演变。

  【市场浪潮起】抄南方学海派小公寓亮相

  2000年前后,内地和沿海发达城市在产品上的交流突然多了起来,内地房地产项目学南方、学上海蔚然成风。

  学南方的代表作大多出自21世纪住宅建设有限公司。它引入了一些新理念,也恰到好处地迎合了购房者的心理。当时,北环21世纪社区虽然还没提出“会所”这个概念,但已经有了会所的功能。比如小区建筑一层架空,设置商业、地库、游泳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