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 才能对学区房釜底抽薪

一周楼市动态河南商报2014-11-13 10:53:0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在北京,有人花135万元买了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11月10日《南方都市报》)

  4.4平方米,北京有这么小的房子吗?这么小的房子,能落户吗?4.4平方米的房子,可能是一个商铺,可商铺是不能落户的。对这个例子,有些存疑。不过,学区房成了“房坚强”,却是一个事实,在楼市上,学区房一直是价格高企的代名词。今年初,教育部推出新规,要求到2015年中小学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彼时,舆论就一致认为,这会掀起新一轮学区房涨价的大潮。虽然教育部官员一再强调“购买优质学校周边的学区房并不意味着能优先入校”,但这盆凉水显然浇不灭学区房疯狂的涨价之火。

  划片就近入学,说白了就是将一大池子水分割成若干区块,这样起的波澜小,方便管理,也方便孩子入学。但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不解决,所谓“就近”就不是一个地理空间问题,而只是一个市场价格问题—谁有钱,谁的孩子就能与名校“就近”。所以,这一旨在维护教育公平的政策,无非是将原来的“暗箱化”、“关系化”,进一步“市场化”、“透明化”了而已。或者说,名为“就近”,实际上可以演变为“就富”。

  学区房的天价,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果,本无所谓公平不公平;但是,公共教育谨守公平原则,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近”蜕变成“就富”,问题不在市场,而在政策本身。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将优质学校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摇号分配,如果中签的家长嫌路程远,当然可以放弃名校,就近选择普通学校;但是,不能因为家长买不起昂贵的学区房,孩子就失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此为其一。

  其二,同一城市内所谓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客观存在的差距,教育部门必须有所作为,不能坐视不管。仅仅在硬件投入方面偏向普通学校还不够,关键是要让优秀师资力量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起来。当包括校长和名师在内的优秀师资不再特属某所学校,而是在区域内所有学校之间流动,学校间的师资差距必然大幅缩小,家长们也就没有必要将学区房当“期权”一样购买。

  说到底,学区房价格飙升,不是一个楼市炒作问题,而是一个教育资源均衡问题。4.4平方米的“房子”卖135万元,不仅是给教育资源不均衡“明码标价”,还揭示了“就近入学”等同于“就富入学”的本质。哪一天,当学区房价格被“打回原形”,不再成为楼市重点炒作的概念,那才是教育公平的象征,就近入学才不会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