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碧桂园助力精准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河北省新河县菜园村,43岁的杨丙义过去经常独自一个人在河边放羊,无聊时只能和羊说说话。和他一样的同龄人早就享受到家庭的快乐。但是因为患有先天性白化病,杨丙义不得已在小学一年级辍学,几乎与外界隔绝。没有文化、缺乏技能的他经常为窘迫的生活发愁。
距离杨丙义500多公里的滦平县,双孤儿小佳、小俊(化名)的家是于营村唯一没有脱贫的一户。父亲早逝,母亲离家,两个孩子只能与上了年纪且身患重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费、学杂费......沉重的生活现实为两个孩子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中国社科院CSR研究中心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8)》显示,扶贫实践和成效、精准扶贫规划等成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议题中的新关注点,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体通过扶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朝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共同目标,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扶贫济困、振兴乡村,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好。
碧桂园最新披露的《可持续发展报告(2018)》中显示,自2018年起,碧桂园将扶贫正式上升为主业高度,在全国9省14县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6万人,不断探索积极有效的扶贫模式。一年过去,已有10个帮扶县相继宣布“摘帽”,助力超20万贫困人口脱贫。
深入一线查实情,精准链接贫困户
“你们看,我的小孙子门门考试都拿100分,可认真了!”小俊的爷爷孙国林拿着考卷骄傲地说着,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笑意。
小俊不到2岁时,母亲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后来因病离世,只留下了他、姐姐小佳,和年迈的爷爷、奶奶4人相依为命。爷爷孙国林已经65岁了,老伴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他还必须挑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
碧桂园扶贫志愿者走在在进村入户调研的路上
在全国9省14县,碧桂园每个县都有专职的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入户走访,点对点提供帮扶。在了解到孙国林一家的情况后,碧桂园不仅为两个孩子提供了共5000元助学金,同时还为孙国林提供了一份在苗木基地的工作,每月都有一笔工资收入。
碧桂园北京区域副总裁李冬还主动结对帮扶,个人资助两个孩子上学,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人”、“领路人”。“新年的时候,他给两个孩子买了羽绒衣,”奶奶感慨说,“现在有他们来帮忙,家里轻松了不少。”
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因病、因学、缺乏就业出路居多。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精准扶贫就应该深入一线,真实了解建档立卡户的情况,精准施策,从根本解决贫困户的贫困现状,提供可落地、可造血、可持续的帮扶举措。
碧桂园物业党总支组织党员到英德市九龙镇枫木村贫困户家中调研
2018年5月来以来,碧桂园扶贫工作队在9省区14县深入贫困村屯农户访贫问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了以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为主、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辅以其他因地制宜自选动作的“4+X”扶贫模式,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道路。
技能培训授人以渔,产业造血助农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民营企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自身拥有产业、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参与扶贫开发更能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杨丙义如今是碧桂园产业扶贫项目——苗木基地的受益贫困户之一。2018年7月,杨丙义在碧桂园新河县苗木基地负责人“老孟”的鼓励下,主动参加面试成为了苗木工人。
一天工作8小时,全面学习苗木种植技术,每月能有3000多块钱工资,另外还认识了很多朋友,过去自卑孤独封闭的杨丙义如今颇有成就感,人也变得开朗了。不久前,他还成了一名管理负责人,在众人面前发表了“就职演讲”。
扶贫先扶志。有许多贫困户过去和杨丙义一样,被生活的重压消磨了精神意志,生活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对于这些人,也许在关键时刻“拉一把”“推一掌”,他们就能重新走上正轨,并且迸发惊人的力量。
碧桂园在广西田东的扶贫苗木基地,吸纳周边群众就业实现增收
来自广东英德的李观练,曾经没有任何技能,到处打散工。他和妻子要赡养3位老人,照顾两个孩子,微薄的收入远远无法支撑家庭开支。李观练说:“我不是不想打工,可是我没技术没本事,没有人能请我啊!”
在参加了碧桂园组织的就业培训班后,李观练通过免费培训很快掌握了一门技能,还通过了广东腾越的培训考核,成功获得了一份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工作,这在过去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年,李观练更是踏出了人生崭新的一步,自己代办承接铝模工程,每天收入可达五六百元。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故事还有不少。广东田阳县,贫困户王彬通过参加碧桂园提供的养老护理免费培训,在广东顺德善耆养老家园找到了工作。随后,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也参加了这项培训,一家4口都在养老家园就业,目前全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
除就业培训以外,碧桂园结合自身产业资源,努力让贫困户在家门口也能增收致富,带动乡村振兴。碧桂园整合各方资源,依托合作伙伴力量,建立了产业扶贫项目资源库,将贫困地区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还积极打通销售渠道,开展消费扶贫。在河南虞城,碧桂园扶贫干部帮助当地农户卖油桃;在河北新河县,碧桂园将当地的灵芝、羊肚菌等纳入区域采购平台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
2018年11月11日,碧桂园倡议的社会各界消费扶贫月正式启动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脱贫攻坚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仅是贫困人口受了益,也让所有农村的农民都一起共享了这些成果。通过脱贫攻坚还倒逼了产业发展、生态改善,让农村治理水平有了提升。
专注教育源头扶贫,爱心接力回馈社会
走进广东英德鱼咀村,每逢周末游客人来人往,其中不乏一些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创作。过去鱼咀村曾经是喧嚣繁荣的商贸据点,经历岁月洗礼逐渐成了一个严重“空心化”的没落小村。在广物集团与碧桂园集团合力帮扶下,如今鱼咀村已经被改造为集民宿、咖啡书吧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景点。
鱼咀村的新面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和企业的热心帮扶,也有一批扶贫干部的长期付出,其中有不少毕业于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90后扶贫干部,宋旭就是其中一员。
长期驻守在鱼咀村,宋旭的工作包括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跟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日常生活,参与协调乡村改造相关事宜。日行步数超2万步,一天在工地要超过8个小时,每天接无数个电话……这些都是宋旭工作中的标配。作为一名标准的95后,宋旭的外表、谈吐、做事方式要比实际年龄成熟得多。如今,宋旭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外来的本地人”。
曾经,宋旭因为家境贫困,高中毕业后差点就要放弃大学梦外出打工,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向他伸出了援手,让宋旭免费就学,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宋旭毅然回到乡村,成为一名扶贫人,从受助者变成了施助者。他解释说:“我也是从贫困家庭出来的,曾经受到很多资助。做人应该懂得感恩。在碧桂园职业学院上学的时候,我就下了决心,以后要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以1997年为开端,杨国强成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境贫困的大学生。随后,他还先后出资创办了3所慈善性质的学校:国华纪念中学、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就在前些天,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迎来了2019届毕业典礼,367名毕业生全部落实就业岗位,其中301名同学即将走上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岗位,占比高达82%。杨国强在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的孩子们殷殷叮嘱:“要勤劳,要节俭,不要怕吃亏。别人交代给你的工作,要有信用并且做到极致,不能偷懒和无所谓……”
起于微末、长于草莽、于逆境中奋斗而终有今日所成的杨国强,对这些贫困而优秀的孩子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期望他们不但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还能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价值和力量。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