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郑州627个村参加棚改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抓住国家支持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全面推进城市规划区及周边3公里内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和撤村并城,已对627个村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增强了城市承载力,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拓展了空间。
“之所以集中推进棚户区改造,首先是国家、省推进大棚户区改造、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不容错过。”市城镇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其次,道路、管网需要系统性建设,急需的变电站、公交场站、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亟待落地。到2011年年底,中心城区仍有近80平方公里长期处于供电红色区,规划多年的23座变电站因城中村而无法落地,另外像刘湾水厂等一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若非将几个村统筹进行动迁改造,恐怕至今仍无法落地。另外,城中村的非法建设、非法经营、非法生产屡禁不止,火灾事故频频发生,安全问题、污染问题也困扰着群众的生活。已改造完毕的城中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资产收益可观,对没有改造的村形成了示范效应,群众积极性很高。
截至2015年11月,“十二五”期间,全市四个开发区、六个城市区及县城、产业集聚区、组团新区规划区范围内,共启动征迁村庄627个,动迁群众 175.65万人,已回迁群众58.46万人,占动迁人数的33.3%。其中中心城区围合区域内和航空港区107国道以西476个村庄,已完成动迁改造城中村383个,占总数的80%。累计动迁群众109.1万人,开工建设安置区207个,实现群众回迁38.26万人,回迁率35.6%。
随着棚户区改造的实施,其带来的变化悄然彰显:
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证了大批学校、卫生机构、文化场所、环卫设施、市政道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启动266条支线路网打通工程,已基本全部建成通车;新建变电站23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95所。
满足了产业用地需要。通过社区改造后可节约土地约45%,为产业布局提供了必要的用地,为城市发展预留了空间。
改善了居住环境,扩大了群众就业。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完善了道路、绿化、污水排放、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昔日的农村变身现代化社区,产业项目和物业管理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
增加和提升了村民财产质量,壮大了村组经济实力。通过实施城中村改造,村民住房由农居变为商品房,拥有完全产权,在提升住房质量的同时,财产含金量明显提升;村组集体得到了大量的商业地产,经济实力猛增。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