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5年楼市:微刺激将促房价止跌上涨

聚焦证券日报2015-01-22 09:39:37

  近日继北京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从80万元上升至120万元后浙江省绍兴市政府日前也出台了将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从60万元调整至80万元。实际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多个城市都对住房公积金政策做出了调整包括增加公积金贷款购房额度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此外一些政府部门还推出给部分购房者发放补贴的政策。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无论是针对存量市场还是新建商品房市场多数地方政府都推出了多项微调式政策以期刺激楼市。

  而对于这些微调式政策是否对市场起到了刺激作用对楼市格局有何影响2015年楼市走向如何房企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等问题《证券日报》邀请了世茂集团副总裁蔡雪梅、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经理何倩茹、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以及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张旭等多位业内人士各抒己见。

  对此上述几位业内人士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微调式调控政策对楼市成交量会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持续性难以维系。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利用政策窗口期加快推盘借此消化存货是一个好时机购房者在政策窗口期购房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2015年房价走向和房企的重点工作上述6位人士均表示“去库存稳定现金流”是今年房企“忙活”的首要任务。但对于2015年房价走势的预判则存在不同观点言上涨者有之言上涨压力很大者亦有之。

  微调式政策拉升楼市成交量

  《证券日报》:近日北京、浙江省绍兴市等地方政府出台上调公积金贷款购房额度、发放购房补贴等各种微调式政策这对楼市格局会有什么影响?

  张宏伟:去年11月份以来多个城市出台了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等微调式政策。目前来看在短期内这些政策确实可以一些有效刺激需求入市为市场带来一波放量的“窗口期”。对开发商来说其也会利用这些政策红利窗口期积极推盘借此快消化库存。

  但从历史上来看每当公积金利率下降、额度增加等刺激措施出现楼市成交量随之逐渐回升后各地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则会承担一定压力不少城市的公积金贷款余额随之将表现出“囊中羞涩”的局面。比如2013年杭州、徐州、合肥等城市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向外界直言“余额告急”。当时杭州、徐州宣布推出“个人住房公积金转商业贴息贷款业务”以缓解公积金贷款猛增的压力合肥推出公积金贷款“轮候制”根据每月资金归集、提取等综合因素制定每月放贷计划实行总量控制。

  因此很多购房者可能都抢不到公积金贷款额度。鉴于此依靠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措施对楼市的成交刺激有限以此来刺激楼市需求具有不可持续性。

  郭毅:调整公积金贷款上限的政策背景是这些城市房价上涨后此前的贷款额度限制已经不能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贷款需求。此外已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的城市上调的贷款额度并不高调整后可以享有低息房贷的购房人群依然以中低收入的刚需客群为主并没有违背近几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方向。

  因此公积金政策的调整可以说是一项满足基本住房要求的惠民政策有助稳定市场行情、促进刚需购房但却不会对楼市产生诸如拉升房价、增加投资投机需求等不利影响这样的温和性调控政策很有可能还会被其他一些城市效仿。

  张旭:实际上北京和浙江省绍兴市调整公积金的政策并不是率先出台的2014年已有很多地方政府针对刚需出台了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其中提高公积金额度等政策则是较为普遍的救市方式。鉴于此预计未来有调整空间的城市也有可能采取这种方式但应该不会出现多次调高贷款额度的城市。

  《证券日报》:这种微调式的政策调整会不会成为2015年楼市调控政策的主线思路?

  郭毅:随着房地产调控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继2014年之后2015年全国楼市市场分化的局面还将继续。

  因此不同城市间的房地产调控也依然保持着方式方法上的分化部分楼市形势趋于恶化、供过于求情况严重的城市需要通过减税、降首付来提振需求而类似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并不缺少购房需求采取渐进式的政策微调更利于稳定市场因而也将继续在2015年延续。

  何倩茹:在2015年楼市政策方面预计限购有望全面放松可能有进一步降息举措各种行政手段有望继续退出楼市调控不动产登记条例则有助于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实际上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向市场化过渡的调整期。

  此外2015年各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中所扮演的角色将加重为刺激住房需求加快库存去化通过公积金政策调整、相关税费改革等微调式的政策对楼市进行调控或将成为常态。

  严跃进:这样一种调整思路会成为2015年房地产政策调控的一个主要思路也能够真正把过去一些资源价值进行挖掘。当然反过来也启发购房者一旦政策放宽那就应该积极入市。若未来公积金提取规模太大那也反过来会有此类政策继续收紧的可能性。该风险也值得购房者警惕。

  张旭:2015年楼市政策环境仍会较为宽松预计地方政府仍会出台微调性政策。除此之外也不排除会出现利好经济的政策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