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市镇”模式助力新型城镇化
“我们最看重的就是产业链和人才吸引力,但是找这样的园区并不容易。”在近日举行的河北省重大项目产学研对接洽谈会上,《经济日报》记者遇到了前来寻求项目合作的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燕波涛,由于供应链问题,他所在项目组的一款科技产品延迟了1个多月才得以成型。
产业园区是企业和产业落地的载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不少企业都开始顺势而为,寻求产业转移,然而现有的园区模式却往往成为企业向外落地难以迈过的一道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产业园区的建设都停留在硬件层面,缺乏对软环境的关注。我们的公司目前设在紧邻北京的燕郊,那里有更好的配套。如果转移到更远的地方,我们担心没有产业链配套,拖延工期,高端人才也不愿意过去。”燕波涛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对于河北、天津等地而言,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根本难点还是软环境的不够完善,无论资源、资金、人才还是生活环境都相对不足。因此,一种合理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主流的产业园区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常由政府主导,较少关注产业聚集,私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较少参与,政府委托土地开发商或承包商进行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其盈利为建设成本的一定比例;二是工业园区,主要通过招拍挂购买土地使用权,并根据特定的产业主题进行园区的整体规划及物业销售或出租,商业模式类似于传统二级开发商。
而以产城一体为目标的“产业市镇”则是近年来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先行模式之一。这种产业市镇模式被中国宏泰发展董事副总裁杨允称为第五代园区开发模型,即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产业新城之后的新的园区开发模式。
对于产业市镇模式,宏泰高级副总裁潘锋解释说,这是显著区别于传统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独特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实现产业聚集,引入民间资本,以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手段,建立产城一体化的工作及生活社区,能够实现地方政府与民营服务提供商“双赢”的合作,并能探索PPP模式,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
具体建设过程中,“产业市镇”一般会形成特定的产业主题,并在建设初期建成工厂、城市基础设施及物业组合。随着产业市镇的持续发展逐步演变成更为成熟的城市,拥有更多的人口,更完善的商业和居住环境,最终实现产城一体。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为首要和核心的任务。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包括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4个领域。对此,宏泰董事长王建军表示,宏泰在环首都布局产业市镇园区,就是为了积极对接,充分吸纳央企、国企、京企的外迁、扩建和转移。产业市镇将产业整合和新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产业园区发展为基础,构建一整条或多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大体量的园区投资与开发建设为支撑,构建一套标准的可复制的模式,在平台之上整合多种资源。“产业市镇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够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王建军说。
目前,宏泰集团在河北廊坊、张家口和安徽滁州运营5个产业市镇项目,其中龙河高新区已进入效益稳定利润贡献阶段,成为京津冀板块上产业市镇模式的典范。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