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开发商们的丑石:谈论物业管理
6月30日,地产企业花样年旗下的彩生活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彩生活首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每股4.60港元,上涨21.69%。对于这件事情,我一直很诧异,并不是觉得一个被开发企业视作“赔钱货”的物业管理公司竟然能上市,而是深深觉得,它带给行业的震撼和影响被大大低估了。
说起物业公司,大家往往觉得,他们无非就是打理景观、负责安保等日常工作,再好点儿的,进门给敬个礼、下雨了送把伞、见业主打个招呼,也就差不多了。我们目前所能享受的“五星级物管”,大多还停留在“管理”的层面。
业主与物业公司起争端、小区管理维护不到位等负面新闻常见诸报端,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物业管理往往被开发商视为“赔钱货”,稍微重视点儿品质的公司,也是本着“赢个好口碑,为以后销售打基础”的心态在做。所以,如今物业管理行业有95%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不少大型房企的物业管理都需要开发业务来补贴。
在很多开发商眼里,物业管理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而在花样年这里,物业管理不仅是“卖点”,更是盈利点。而且他们的目标是,不收物业费照样能够盈利。
他们没有吹牛,根据彩生活公布的数据,2013年公司的纯利润率达29.5%;2011年和2012年,纯利润率分别为16%和22.8%。在物业管理行业,这样高的利润很少见。万科2012年和2013年的年报显示,其物业管理业务的营业利润率分别为4.71%和12.19%。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相关统计,全国百强物业管理公司2011年和2012年的平均纯利水平只有7.4%和8%。
这样一个出力不出工的活儿,竟然做得风生水起,花样年是怎么做到的?
彩生活目前的业务主要有三大块:物业管理服务,工程服务,社区租赁、销售及其他服务。其中第三块业务中的销售收入是社区O2O带来的收入,但2013年占比只有8%,目前公司的运营还是依靠传统业务推进,社区O2O服务处于培育阶段。
在彩生活的战略里,其服务的社区居民均是潜在消费者,以手机APP的方式将商户与居民联结。借助科技,彩生活打造了一个聚集衣、食、住、行、娱、购、游等商户资源的平台,通过审核把关,构建社区一公里微商圈。同时将缴纳物业费、停车费等社区服务搬上平台,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这些便捷的服务。
简单概括一下,花样年告别了传统的“你付费,我服务”模式,建设了一个全方位服务的交易平台,将所服务的社区当做消费端口,社区居民则是被聚拢起来的消费群体,从而形成一个基于社区“最后一公里”的O2O闭环——而这恰恰是很多商家现在垂涎已久的“肥肉”。
应该说,目前在物业管理领域内,彩生活还没有竞争对手。因为一般大型物业公司为开发商所属,正如彩生活服务集团总裁唐学斌说的那样,“他们的战略是房地产的战略,以服务房地产开发为中心。而我们将社区服务作为战略目标,开发商反而是为我们提供基础产品。”
而且,传统物业公司有两大硬伤:整合能力差,具体表现为服务项目有限、服务不透明;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行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应,运营成本高。而花样年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物业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推广和普及,整合线下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深度挖掘用户的价值——它已经不再是一家物业管理公司,而是一家更具有本土化优势的“类淘宝”电商公司。
毫无疑问,与弊病百出的传统物业服务相比,智能社区服务颠覆传统物业服务是房地产发展的大趋势。而对于表态要拥抱互联网的企业来说,彩生活的“思路一变天地宽”,带给行业的不仅仅是看热闹,更应该是深入灵魂的震撼。
这就像贾平凹的《丑石》,那块价值连城、举世无双的陨石,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埋没多年,直到被天文学家偶然发现,才恢复其“天外飞石”的名誉和地位。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好东西,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这样。既然放错了地方,不妨换个地方,或者换个思路,一旦找准了物尽其用的位置,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