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发展行政副中心不能摊大饼
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北京通州,加快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通州转移。
北京近年患上“大城市病”,衍生出人口膨胀、交通挤塞、环境污染、楼价高企、资源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困扰京城百姓,而将北京从单中心模式变为多中心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近年来达成的共识。
近年来,在国际上,加强“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被视为治理“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有不少“副中心”应运而生,以期缓解城市扩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其最大的城市群。为防止城市大规模膨胀造成的问题,日本先后三次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使副中心和中心城区一起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中心区-副中心-周边新城-邻县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层城市格局。再比如英国的伦敦城市群,追求小城镇的“小而精”,英国政府为此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
资源外迁、资源共享、城市间分工协作的“副中心”模式,不仅在京津冀城市群是值得期待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解决北京大规模膨胀造成的“大城市病”;在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规划中的各大城市群,同样值得借鉴。城市群建设,应致力于形成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避免中心城市一家独占核心资源。
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耗费心神的通勤、沦为“睡城”或“空城”的尴尬,也让“副中心”遇到了发展瓶颈。倘若不顾自身的经济社会条件而盲目热衷于“副中心”建设,到头来只会事倍功半。譬如有些二线城市当前的“大城市病”,其原因并不是人口密度和城市规模已达到饱和,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未跟上造成的。
究其实质,就是要因地制宜,摸清楚规划的基础条件,为避免“副中心”可能成为“睡城”或“空城”的尴尬境遇,还需做到产城融合和就业居住平衡。
“副中心”等新区的形成需要很长的周期,人口由主城向新区的迁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若是等到主城规模达到饱和状态时,才开始考虑规划新区,势必会因为时间仓促而陷入被动局面。当前,我国一线城市的发展就出现了这样尴尬局面。“大城市病”的治理也因此面临治标不治本的窘境。要未雨绸缪,运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做好提前规划,逐渐培育功能,增强新区对人口和就业的吸引力。等到主城规模偏大需要分担时,新区的规模也达到了规模经济的下限,功能也已较为成熟,水到渠成地把人口和产业疏散开来。
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为了化解城市病,盲目无序发展恐怕会带来新的城市病。副中心发展也要控制城市边界,防止在行政副中心“摊大饼”,避免与朝阳、燕郊等地成片式发展。京津冀一定要规划一张图,尤其是在三地的边界地区。在这些区域更需要协同规划、协同治理、协同管制。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大城市病”。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