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的“三座大坑” 如何“填平”

评论工人日报2016-08-24 10:03:49

  如何将“经济账”和“民生账”双双算好、让“钱是好钱,项目也正经”成为“安居梦”的标签,是各地在今后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据央视报道,近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为保障房屋交易安全,意见提出,中介机构不得为不符合交易条件的保障性住房提供服务。此外,不久前审计署公告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揭露了三大问题——19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

  长期以来,保障房欠保障的背后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原因,以今年的审计结果为例——保障房上演“空城计”,并不是因为人们都有房子住了,而是有的供需不匹配,没人住;有的配套设施不好,不愿住;有的质量不过关,不能住;有的因面积超标,不许住。

  建设资金闲置,一方面因为拆迁进展缓慢导致保障房项目驻足;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有钱没地方花”;此外,相关部门在审批和监管上存在疏漏,只给钱不管钱,导致资金未能及时、妥当使用。

  “不符合条件人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审计公告中,究其原因,一者,有的地方主要就是要钱、建房,疏于后续管理;二者,保障房申请程序“繁琐而未必严格”,许多真实收入水平无法准确统计和有效核验;三者,违法违规成本偏低。

  2010年,审计署第一次披露廉租住房保障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对比7年来的报告不难发现,一些老问题渐渐得以纠正和解决,一些新问题冒头出现,还有些问题久治不愈。这给各级财政、相关部门提了个醒,不仅要对在建和已建成的保障房进行纠错、疏堵结合、严格管理,还要着眼今后的保障房建设和规划,完善、健全相应的制度。

  在保障房遭遇“三座大坑”的当下,如何既能填补不足,又能找到“一房难求”与“房中无人”的平衡点,是不少地方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将“经济账”和“民生账”双双算好、让“钱是好钱,项目也正经”成为“安居梦”的标签,是各地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