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

要闻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01-17 11:19:01

  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增长模式逐步让位于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培育并增强新的增长动能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

  当前,能够对经济形成较大驱动作用的新动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二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动能;三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比较来看,目前第二个动能发挥较好,对增加就业和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个动能正在启动、加速之中,从长期看,这一动能对于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必须尽全力培育,但指望短期内这一动能就能明显拉动经济增长恐怕很难。因为科技、教育发展及其对经济的推动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期。在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结构中,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所占比重还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经济。而与后两个动能相比,第一个动能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潜力巨大,亟待通过改革加以释放。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近些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虽然快于城镇居民,但总体上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差距大制约着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动力、投资动力和创新动力,也将有效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动力和支撑。

  造成城乡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不平衡,以单向流动为主。农村的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而城市资本、技术、人力流进农村的却很少。这导致城乡要素市场被割裂,一边是城市生产要素过剩,另一边是农村生产要素极度短缺。如果能想办法打开缺口,引导更多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城乡发展差距必将迅速缩小。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当把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三件事紧密结合起来,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着重解决好“人、地、财”三者联动问题,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赋予了农村土地商品属性,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使土地可流动、可整合,从而更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农村宅基地的整合可以节约大量建设用地。通过全面实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不仅可以满足城市新增建设用地需要,而且能够增加耕地。“十三五”时期,如果能以农村土地用益物权撬动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投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面貌就会出现一个大变化,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致经历过三次发展动能转换:改革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乡镇企业崛起,催生了上世纪80年代经济的起飞;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的振兴,支撑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跨越;发行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铸就了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黄金增长期。在当前发展阶段,我国正在经历第四次发展动能转换。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三大动能,我国经济就能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