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房企加速转型:降成本、保利润、去库存

企业大河报2015-05-13 14:54:39

  在当今高库存的市场情况下,万科、碧桂园、合生创展等房企也正处于艰难转型中,各种改革自救措施频出。

  安排换岗,房企“含蓄”裁员

  与往年直接裁员有所不同,今年多家房企的裁员往往以调整组织架构、删减部门等方式进行“瘦身”。

  近期传裁员风暴的华南某知名房企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企业内部的确有一些人离开公司,但多数因为内部架构做了调整后,不愿意被安排到其他岗位而主动离职。根据其介绍,该公司将原有的华南、海南云南、华东华北、江淮四个大区,重新组合成8个区域分公司,并将原来的设计部、园林绿化部等部门,分别成立了设计公司、园林绿化公司,而原来各部门人员,都纳入各相应公司。

  虽然该房企相关负责人并未透露有多少人离开公司,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原有的每个部门或许只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可以留下。

  据多家房企相关人士透露,由于今年裁员比例较大,为避开业界非议,往往采取更“含蓄”的方式进行,如,将集团的员工下放到区域分公司,将分公司员工下放至项目,职位等也将有较大的变化。

  “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就收到被调至佛山项目的通知,薪酬、职位等都没有任何优势。”某知名房企离职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老婆孩子都在广州,我还是不愿意去佛山,所以只能辞职了,现在重新找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合生、碧桂园、万科等都传出裁员的信息。针对大规模裁员一事,合生创展解释称公司裁员是因为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指企业业绩不仅与销售人员挂钩,还与财务、法务等员工全部进行业绩捆绑,业绩好则全员分红,业绩不好则末位淘汰。

  万科也在内部发文鼓励员工辞职创业。其总裁郁亮解释称,“你要么在万科好好干活,要么草根创业,你不能占着万科的职位,拿着高收入,去做创业的事情。”

  碧桂园一管理人士向记者坦言,今年的考核制度更严,升级版的末位淘汰制可能造成更激烈的竞争,人员流动也会增加。

  销售“降温”,控制成本首当其冲

  据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已经发布2014年年报预告的上市房企合计67家,整体来看,销售“降温”趋势明显,67家房企中首次出现亏损的房企达到13家,预减续亏14家,略减3家,共计有36家企业业绩相比2013年出现了下滑。

  从销售额来看,已公布2014年销售业绩的40家上市房企中,销售额合计18205亿元,相比2013年全年的15835亿,上涨幅度为15%。但是,40家企业中,仅16家企业完成年度任务,其他24家企业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白银时代,如何提振销售、控制成本、降低费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是目前各大房企面临的重要课题,更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房企裁员,为的是降低成本自救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房企裁员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求发展。

  方圆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邓浩志表示,裁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行业发生变化,暴利时代已终结;二是去年销售额不佳;三是自身仓储过高,发展受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4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2169万平方米,比2013年末增加128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1%,三项指标均创出历史新高。同时,据兰德咨询统计,全国商品住宅的施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比从2013年的4.2倍上升到2014年末的4.9倍,既高于2012年(限购后)的4.36倍,也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3.88倍,创下历史新高。

  兰德咨询预测,今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会继续快速增长,将突破7亿平方米甚至超过7.5亿平方米,预计未来三年内或将突破10亿平方米。“巨额的投资正演变成巨量的新增供应,但所对应的新增需求却停滞不前,甚至在出现房地产之外的更多投资机会之后,需求市场一度呈现断崖式下滑。”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仅是刚刚开始”,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高库存的压力下,许多房企面临过重负担,加上业绩的下滑,现金流减少,因此房企选择以裁员来降低成本。”

  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张宏伟表示,“降成本,提利润”仍是房企的主旋律。“去年上市房企净利润率为10%,当前房企很难通过涨价提高利润率,只能从降低成本开始。”

  寒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世同也表示,目前一手房的成交量整体不太好,房企承受着较大的运营压力,靠缩减规模、降低成本来减轻压力,实现自救。

  探讨:房企人员“瘦身”对楼市影响几何?

  “在未来几年内,裁员将成为房产行业的‘新常态’。”张宏伟表示,在房地产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房企将会重新优化企业的管理架构,通过裁员实现精英化管理。

  邓浩志同时指出,房企这种裁员行为不会对房地产行业产生明显影响,有明显影响的是所在企业的员工。

  他还进一步分析,在经济状况不佳时,主营业务为高端物业、旅游地产的房企可能会率先遇到资金压力,进行裁员。这是因为高端物业、旅游地产并非刚需,房企可能最先放弃。

  韩世同表示,大规模裁员会让雇员失掉饭碗,增加社会压力。一家负责任、有担当的企业不该在这种时期大规模主动裁员,自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员工心理、社会因素。“裁员是企业自救的表现之一,是在成交、投资下行的压力下造成的‘果’,经济状况和裁员是因果关系,这对整个房地产业影响不大。”